毫厘财经网

四明十二雷考-----赵伟伦

快财经 来源:晨报之声 33525℃

四明十二雷考

赵伟伦

四明十二雷作为“名茶”,始于宋,兴于元而盛于明。在宁波茶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宁波历史上,史实最丰的茶叶。首先它是宁波历史上唯一明确记载成为贡品的茶叶;其次是千年间三度出产、生产延续时间最长、区域跨度最大的茶叶;第三它是涉及历史人物最多的茶品,可以说传承有序。更重要的还是它源于白茶,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收录有“四明十二雷”、“四明白茶”两条目,指出两者为同一茶。

《宝庆四明志》云 “三女山 县西南六十里,耆老相传云:昔有三女浴于江次,忽为霆击,化为三峰,亭亭相望因以名之。”三女山在今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一带。

车厩岙里有一则古老的传说,相传那年,天宫中的王母娘娘要开蟠桃会,着霓、虹、霞三位仙女到御茶院采摘仙茶。三位仙女手提精致的竹篮,轻移莲步来到南天门,与守门的鹿鹤二童交验了通行令牌,便踩着祥云来到御茶院。

御茶院内一派生机,举目望去,皆是青翠。鲜嫩的茶芽似细嫩初放的兰花爪,仿佛透着似有若无的幽香,叶尖上挂着新鲜的露珠,晶莹剔透。三位仙女纤手翻飞,一边采摘,一边说笑。说着说着,她们聊起了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七公主下凡的事情,心中不由涌起了对人间的好奇。采摘完仙茶,三位仙女估摸着时间还早,就带着装满茶叶的竹篮,驾一阵仙风来到凡间。

她们一路行走,一路观看。商贾集贸的繁华世象令她们感到新奇,男女老少共享天伦之乐的人间胜景令她们歆羡。她们下苏杭观湖光山水之秀丽,赏亭台楼阁之精巧,她们过山阴游会稽山,泛舟东湖之上,而后一路向东,来到了天台山麓车厩岙。

天青青,水悠悠。三位仙女沿着蜿蜿蜒蜒的山路向南徐徐而进,行至一大山岙内,只见林木参天,清澈的溪水涓涓而下。她们缘溪而上,发现有一陡壁迎面而立,溪水则是从这陡壁之上经七节迂回飞泻而来。

绕过陡壁,再上山间,遇一数丈大的山潭,潭边有一瀑布从一面数丈宽、数十丈高的峭壁上飞流直下,溅起水花,氤氲出雾气。三位仙女见此情此景,不由心中一动,她们把装满茶叶的竹篮放于潭边,便潜入潭中嬉闹,一时竟忘了时间。

守卫在南天门的鹿鹤二童见三位仙女久去不返,便前去御茶院催促,数次呼喊而无人应答,几番飞巡而不见踪影,二童顿感大事不好,旋即报与师父南极仙翁知晓。南极仙翁不敢擅自做主,立即进宫向玉帝奏报。

玉帝闻报,大为震怒。一面差人通报王母娘娘,一面命托塔天王李靖调遣天兵天将即刻捉拿三位仙女回宫。李靖奉玉帝旨意,召来雷公电婆,命他们寻觅三位仙女的下落。

雷公电婆奔出南天门,站在云端举目四望,只见凡尘世事纷繁,人流滚动。电婆发电,照亮大地,雷公睁大双目,迅速扫视,始终不见三位仙女的身影。不得已,雷公按天庭朝律发出了第一道金牌雷声召唤三位仙女速回天庭。

这边,飞瀑冲潭的巨响以及冲潭溅起的细雾笼罩了整个山岙,三位仙女沉浸在嬉水沐浴的欢乐中,丝毫不觉天气变化,更不知天庭正发出金牌雷声寻找她们。金牌雷声一道又一道,声声催促,直到第十一道金牌雷声响起,三位仙女方觉自己在人间逗留的时间过长了。

她们赶忙上岸,正当她们准备回天庭时,第十二道金牌雷声到了。只听得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数道长而刺眼的雷剑朝三位仙女直直刺来,她们还来不及发出一声喊叫,即被雷剑击中。

不一会儿,雷声歇,天空散去乌云,渐渐亮了。彼时,三位仙女已化作亭亭相望的三座仙女模样的山峰,永驻溪边。而那竹篮里的茶叶,遍洒附近的山岙,生根发芽,长成了一丛丛灌木。

从此以后,每年春雷隆隆之时,山上就会长出又嫩又香的茶叶,人们就称之为十二雷茶。当然这仅仅是美丽的传说而已,但车厩岙景色秀丽、茶叶上乘则为事实。

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河南人。晋建元二年(344),支遁云游到句余山南,姚江之滨也被溪畔茂林修竹、奇峰峻岭的美景所吸引,诛茅结庐,布道施经,后称支山寺。由是,这条溪流被称为支溪,村坊亦名支溪岙。在支遁的诗文中,他描述了当地的环境和景色,也提到了茶树和茶叶的种植情况。其中,“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一句,是对茶树的生长状态的描写,表现了茶树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状态。

咏怀诗五首(其三)

[晋]支遁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泠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中有寻代士,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隗隗形崖颓,囧囧神宇敞。

诗人把茶树比作“灵蔼”,把茶叶比作“神蔬”,在红色的茶具中,茶色清澈绿亮,滋味鲜嫩甘爽,饮后精神随之升华。

支遁还在《咏禅思道人》一诗中云:

咏禅思道人

[晋]支遁

孙长乐作道士坐禅之像,并而赞之。可谓因俯对以寄诚心,求参焉于衡轭,图岩林之绝势,想伊人之在兹,余精其制作,美其嘉文,不能默已。聊著诗一首,以继于左,其辞曰:

云岑竦太荒,落落英岊布。回壑伫兰泉,秀岭攒嘉树。

蔚荟微游禽,峥嵘绝蹊路。中有冲希子,端坐摹太素。

自强敏天行,弱志欲无欲。玉质凌风霜,凄凄厉清趣。

指心契寒松,绸缪谅岁暮。会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

投一灭官知,摄二由神遇。承蜩累危丸,累十亦凝注。

悬想元气地,研几革粗虑。冥怀夷震惊,怕然肆幽度。

曾筌攀六净,空同浪七住。逝虚乘有来,永为有待驭。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

茶中杂咏 · 茶瓯

[唐]皮日休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唐人皎然诗曰: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明代王钟完诗曰:

初至支山寺访静空上人

[明]王钟完

偶入支山访道林,团飘展处绿云深。

谭从麈尾探元屑,坐对楸枰惬隐心。

松月白生尘外境,山崖响落静中琴。

何时更得分禅榻,再与推敲月下吟。

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慈溪贡茶”的原产地,尹元炜《溪上遗闻别录·卷二》:“慈谿贡茶,始于元,至明万历二十三年停止。”“王元恭曰:以慈谿车厩岙中三女山、资国寺旁所出称绝品,冈山、开寿寺傍者次之,必以化安山中瀑泉蒸造,审择阳羡、武夷未能过焉”。自元朝初期(1279~)到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百余年间,每年入贡茶叶260斤,相当于江南一般产茶县的130倍,据清人谈迁《棘林杂俎》记载,出产名茶的江西九江府贡茶岁额也不过120斤,而宁波府的慈溪县竟超过九江府一倍多。为浙江第一大贡茶、占当时浙江18种贡茶总量的50%,如当时类似西湖龙井的长兴产“大方茶”仅贡35斤,最少的分水县(现属桐庐县)只有1 斤,而西湖龙井还没有踪影可觅,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后任元朝的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对茶叶十分看重,在车厩岙访得佳茗产地,就在车厩岙内史嵩之陵园设茶局开采上贡,每年清明前一天至谷雨,慈溪县令亲自进山监制贡茶,所采全为茶芽,采摘的人多为豆蔻年华的处子。“红袖酥手撷芳处,一篓青茶一篓春”。

《光绪慈谿县志》卷六 舆地:“冈山,县西南六十里,平矿深邃,地多异茗,不减武夷、阳羡。《四明山志》云‘下有开寿寺,产名茶次于三女山所出’,上有史丞相嵩之墓,殿帅范文虎因置茶局(制)贡茶。冀史墓不至荒落。”

野庵分题•茶香功字

[宋]史浩

灵芽雨后发幽丛,剩馥先令鼻观通。

战退睡魔三百万,枪旗果解立奇功。

与东湖寿老

[宋]史浩

茗盌昼看花坠影,吟牕夜与月为邻。

清凉境界天家予,自是全无一点尘。

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刘章榜进士,授绍兴府余姚县尉,历任温州教授,国子监博士。三十一年(1161)迁宗正府少卿,后迁起居郎兼右庶子,为太子赵眘(即后来的宋孝宗)的老师。曽言赵鼎、李光无罪,为抗金名将岳飞昭雪。

孝宗受禅后遂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隆兴元年(16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因主和落职,居家十二年未被征用。淳熙三年(1176)复起为绍兴知府兼浙东路安抚使,五年(1178)复任右丞相。十年(1183)八月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御极(1189)进太师,绍熙五年(1194)卒,终年八十九岁,追封会稽郡王,宁宗登基(1194)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追封越王,改谥号“忠定”,配享孝宗庙堂。有《鄮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和《尚书讲义》存世。

与茶树栽培技术的缓慢进步相比,四明十二雷的茶叶焙制加工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顾唐宋以来之茶,尚碾尚捣,或制为团,或造为饼,殊失茶之真味。”十二雷茶是把刚采摘的鲜叶放到锅中杀青,称为炒茶。炒茶技艺复杂,需要长期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炉火纯青,基本奠定了后来茶叶生产和消费的模式。

明人罗廪在《茶解》中对炒茶技术有详细的论述,“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扎扎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按。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茶叶新鲜,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制半干,不于铛中焙燥,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茶炒熟后,必须揉按,揉挼则脂膏溶液,少许入汤,味无不全。铛不嫌熟,磨擦光净,反觉滑脱。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又若年久锈蚀之铛,即加磋磨,亦不堪用。炒茶用手,不惟匀适,亦足验铛之冷热。薪用巨干,初不易燃,既不易熄,难于调适。易燃易熄,无逾松丝。冬日藏积,临时取用。”指出在炒茶和焙茶时要掌握好铛的温度,炒茶时铛要热,焙茶时则要求温;每次炒茶的数量不要太多,等铛开始烫手时把鲜叶放入,炒匀后取出放到箕中薄薄摊开,用扇子搧冷,略加揉焙,然后再炒,放入文火的铛中焙干,制成的茶叶颜色象翡翠。在茶叶炒熟出铛后若不扇,则茶叶易变色。也有人认为在炒茶和出铛后都要用扇子搧,这样所焙制茶的颜色才好:“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熟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炒茶时开始应该用武火急炒,但火也不宜太猛。茶炒熟后,还要揉按,这样茶味才好:“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茶工炒茶用手,不仅可以均匀的炒茶,还要感觉铛的温度是否适合。对铛、薪的要求,认为最好用松丝做燃料。《茶解》还提醒注意炒茶时最忌炒制半干却不在铛中焙干,而是放在竹笼中用慢火烘炙的制茶方法,认为这样影响茶叶品质。

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对从事制茶的工人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采茶制茶,最忌手汗、羝气、口臭、多涕、多沫、不洁之人。茶酒性不相入,故茶最忌酒气。制茶之人,不宜沾醉。”.

罗廪(1553-?)一名国书,字君举,后改字高君,号飧英,别号烟客。明时书法家、学者、隐士,罗江人,罗江罗氏二十二世。万历七年邑庠生。《光绪志》作“字飡英。”能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工于临摹,与同乡书法家姜应凤齐名,临摹作品嫁名鲜于枢,书法家也难分真假。

罗廪的曾祖罗信佳,官至南京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人称武选公。祖父罗缙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父亲罗瑞官至南昌府通判,而其看到当时朝廷昏庸,政治腐败,他不满现实,淡泊名利,无意仕进,隐居乡里,筑有别墅曰秫庄,日以诗书为乐。他生长在茶乡,自幼受茶文化薰陶,酷爱茶事。遂入车厩山,开辟茶园,植茶、制茶、品茶,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冀永葆艺术人生。虽很清贫,但他立志不渝,锲而不舍,总结前人经验,亲自参予实践,历经十个春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著《茶解》问世,弘扬茶文化,传播科技知识。《宁波府志》《中国版画史图录》《四明书画家传》等均有记载。其著作有《茶解》一卷、《胜情集》一卷、《青原集》一卷、《浮樽集》一卷、《补陀游草》一卷,县志认为他的诗作还有散佚。另选录宁波洪武以后80家诗人的诗歌为《句雅》,已散佚,尤以《茶解》一书著名于史。甬人以屠隆《茶说》、罗廪《茶解》、屠本畯《茗笈》、闻龙《茶笺》为四大经典。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香港商务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认为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是“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

焙茶

[元]戴元表

山深不见焙茶人,霜入青妍树树春。

最有风情是岩水,味甘如乳色如银。

戴元表(1244~1310),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奉化(今属浙江)人。宋咸淳间进士,任建康府教授。德祐元年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攻临安,宋室投降,隐居家乡。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终以疾辞。其诗力变宋末纤秀之风,风格朴实凝重,多伤时悯乱之作。有《剡源戴先生文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贡茶销声匿迹了。当时曾在县署仪门前立过一块明代慈谿县令顾言的《贡茶碑记》,详细记述了宁波贡茶的盛衰始末。岁月流逝,石碑早已荡然无存,但碑记收录于清雍正八年(1730)的《慈谿县志·卷十四》,全文有两千字。根据碑文所记,慈谿县“原额贡茶,岁该二百六十斤,例于每年清明后收采,选差县吏一名经手管解,限五月内到京投纳,掣批回缴,此定制也”。而烘焙二百六十斤干茶芽,需要“每鲜茶四斤,烘作一斤,共计该鲜茶一千四百余斤,着落实产茶之家出备前数,以供上用”。但是当地无力承担,于是“及茶将起解,潜往鄞、象、定各产茶地方轻价收买,复指烘焙之虚名,而骗领工食柴炭银两”,由于“征收押解,规则不一,公私赔累,年年称苦”,慈谿知县如实上报朝廷,请求敕免,终于得到“恩准”。这就是慈谿贡茶消失的原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后,纵然贡茶不再,但车厩岙茶叶在历史上一直享有声誉。有诗为证:

乞史伯晋新茶

[明]孙鑛

姚茗论精品,佳园独占春。黄搴露里嫩,绿焙雨前茶。

倦眼翻书涩,枯肠构句贫。愿分芳鼎味,一醒睡乡人。

作者向友人诉苦,自己看书时感到眼睛倦涩,作文时也是神思荡然,这都是因没有好茶可饮惹的祸,为此乞求友人特别支援一些“姚茗精品”,以便使自己的倦眼和枯肠得到滋润。可见明代士大夫对于“姚茗精品”是何等珍爱,而“姚茗精品”亦因其珍贵,遂成为士人间相互馈赠的高档礼品。

葛公旦饷后山茶

[明]孙鑛

正拟搜千卷,徐看绽百花。忽惊霞外使,分惠雨前茶。

扫砌风初定,侵檐日未斜。旋移铜灶至,欹坐试纤芽。

写他意外地得到友人馈赠的“姚茗”时的感受,简直可以用“受宠若惊”四字来形容芽。姚茗以雨前茶为贵,他将送来雨前茶的人称作是“霞外使”,即从云霞之外来的使者,暗示了姚茗吸天气之精华。他迫不及待地扫砌移灶,为的是要一试茶汤。毫无疑问,诗人搜卷啜茶,那书韵茶香带给他的是何等惬意的享受。

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明朝学者,浙江余姚横河孙家境人,孙燧的孙子。隆庆举人,万历二年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四名进士。历仕文选郎中、兵部侍郎、加右都御史,代顾养谦经略朝鲜,还迁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参赞机务,人称其“手持书卷,坐大司马堂”。孙鑛早年为张居正所抑,然却少有怨望,曾称张居正为“宰相中射雕手”。孙鑛无嗣,曾自嘲云:“释迦不以罗睺传,仲尼不以伯鱼传。”

制新茶

[清]黄宗羲

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俱争谷雨前。

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

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茶烹瀑泉。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属梨州街道)人,明清之际思想家、文学家。父尊素,“东林”名士,被魏忠贤陷害,他受遗命,问学于刘宗周。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组织“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庭征召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开清代浙东史学之先河。

笔者在《慈邑鹳浦郑氏宗谱》查到黄梨州的好友,明末学者、官吏郑溱写的一首茶诗——《家人夜制新茶》,描写了全家到车厩山采茶、炒制、凌晨煮山泉品新茶的艰辛和快乐:

家人夜制新茶

[清]郑溱

高冈茗草并兰生,制茗当如兰馥清。

彻夜经营调火候,全家揉焙到天明。

老夫倦睡两三觉,小鸟唤呼千百声。

起瀹天泉香入口,建溪顾渚浪垂名。

全家出动不辞辛劳,到茶区采制新茶,炒茶杀青,通宵忙碌,辛勤劳作。待到制好了新茶,已是五更将尽,“小鸟唤呼” 晨曦初露,虽然睡眼朦胧,但作为一位爱茶人,此时此刻用山泉烹茗尝新,品尝劳动果实,顿时身心舒坦,疲劳顿消,该是何等的惬意与享受!此情此境真是茶人的一大快事,唯有郑溱这样热爱生活、懂得种茶、制茶、品茶的世外隐士才有福消受。

郑溱(1612~1697)字平子,号兰皋,别号秦川,慈谿半浦人。弱冠游广,穷研六经,手披口诵,著作等身。崇祯十三年(1640)列副榜,后贡入国子监。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监国鲁王朱以海在金门逝世(“监国之难”),闻报就缢,迫于父命而止。自此终身不复言仕,埋身江上,读书授徒以奉其亲。晚以著作自娱,八十六岁而卒。殁后葬于黄墓山。

首句“高冈”指的是慈谿贡茶产地冈山(今属五联村),海拔400多米,现有有机茶园200余亩,由宁波十二雷茶业有限公司经营,山上茂林修竹,环境绝佳。冈山茶区多兰蕙,茶叶揉搓焙制后会有天然兰香,将茶香中的兰香与当地兰花融于诗中,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可惜当代人已不了解这些历史了。

立夏日辽舍收茶

[清]郑溱

春尽寒过暖气蒸,绵衣才卸葛衣承。

雷声隐隐平林绿,日影咙咙乳雀应。

花到夏来开易落,人于老去醉无朋。

深山一雨茶芽长,收焙还夸七碗灯。

此诗记载了诗人立夏日到深山采茶的情景和由此生发的感慨。

辽舍,地处深山,海拔500多米,据说原名獠猞,寓意常有野兽出没,还用过聊沙、寮舍等村名。旧属慈谿石台乡望江里15都3图,建国后一度为大隐乡所辖,1958年10月划归鄞县红色人民公社爱中大队,改凤岙人民公社朱敏管理区,后为爱中人民公社或爱中乡,今为海曙区横街镇惠民村。《光绪慈谿县志》作暸舍,1987《余姚市地图册》作“了舍”。

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上桃花始盛开”。山高地寒,不要说古代立夏采春茶,当代亦如是。辽舍距半浦10多公里,需要翻山越岭,可见爱茶的诗人是下了决心去深山采茶的!路途遥远,当天很难来回,需要在山民处借宿。立夏采茶,诗人触景生情,生发出很多感慨:夏茶易老,夏花易落,老者无能,连喝酒也少了朋友,好在还有“七碗”清茶可以长相伴。

有其父必有其子,郑梁与父亲同有爱茶雅好,也曾去辽舍一带采制新茶,有《辽舍采茶》诗三章。

辽舍采茶(三章)

[清]郑梁

其一

手制名茶冠一方,龙潭翠与白岩香。

犹疑路远芳鲜减,辽舍山中自采尝。

其二

鲜茶出箩蕙花香,剪取旗先摘去枪。

猛火急揉须扇扇。半斤一夜几人忙。

其三

炒青渐向镬头干,灶冷灯昏仆已鼾。

壁外乳泉流不绝,一声鸦过报更阑。

描写了辽舍山茶的优异品质和采制茶叶的艰辛。龙潭、白岩均为车厩岙附近的山名,与辽舍一样,古时多有野生茶。郑溱父子同为辽舍茶吟诵,堪称佳话。

郑梁(1637~1731),郑溱的儿子,字禹梅,初号香眉,继号禹庵,后号寒邨。生而天姿高迈,长从南雷游,闻蕺山绪论。尝自署斋室曰:“霁月光风周叔茂,青天白日邵尧夫。”清康熙八年(1669)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登进士第,选庶吉士,乞假省亲。逾年入都,改工部湖广司主事,旋升本司员外,刑部山西司郎中,三十四年(1695)出守高州。守高不三年以父不乐就养,乞归至再四,得请而父讣至,万里奔丧。毕葬事晕仆地,十九日始苏,身半废,因改名风,字半人。生平笃于师友,事南雷,往复质问无虚日。南雷殁,恸哭墓上,心丧拟于所生。去高时,吏某广州人也,母老乞假,赐以诗,躬自命酒,送之郡堂上。归田抱病,辄左笔作书画,苍秀胜于右笔,赋诗属文如平时。岁时兴至,肩輿间出,年逾七十犹出游,所至皆有诗。既病休林下,问津半浦者,大半皆其子郑性之友,延款若忘年,间发一论,新奇跌宕,人人解頣。病笃,犹题诗作书,腕力遒劲,盖生有自来矣。(《光绪志·卷三十一·郑梁传》)著有《寒村诗文集》等20多种。《浙江人物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有郑溱、郑梁父子小传。

酬惠茶

[清]高斗魁

寒热难禁消渴侵,膏肓未必许施针。

鸯浆不到贫人口,芥叶倾分故友心。

自尔春风生两腋,忽然秋雨振疏林。

从来毒草能苏病,起坐思君报此音。

高斗魁是明末清初甬上名医,他的《酬惠茶》诗更多地着眼于茶的医学价值,在医生的眼里,友人馈赠的不仅仅是佳茶,而且还是施针不能奏其功的苏病灵草。

山斋清供

[清]姚丙荣

春来兰草长琼芽,雨后芳菲淑气嘉。

自采玫瑰三两朵,带烟和露煮新茶。

姚丙荣,清代慈溪人。

鄮东竹枝词

[清]李邺嗣

家居只是守耕桑,仕宦应须客四方。

每到春三节候好,新茶新笋定思乡。

自注:“前辈诗云:‘新茶与新笋,风味忆吾乡。’”

李邺嗣(1622~1680),原名文胤,也作文允,字邺嗣,又字淼亭,以字行,号杲堂,自号东洲遗老。鄞县人,宋忠襄公李显忠之后,师从黄宗羲。十二岁能诗,十六为诸生,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李文胤遭受了国破家亡的大故,饱蘸血泪,写下了许多“大愤留天地”“血渍千秋在”的爱国诗篇,苍凉而激越。其诗工力颇深,刊落凡庸,破除前后七子窠臼,卓然成家。诗文多纪沧桑间事,每寓故国之思。李邺嗣著有《诗钞》七卷、《西京节义传》二卷、《汉语》二卷、《南朝语》、《续世说》等著作。

采茶歌

[清]陈章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陈章(约1690一?),字授衣,一字竹町,别号绂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元年,地方力荐陈章举博学鸿词科,以亲老赡养为辞,走避不就。后与弟陈皋,客于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与弟皋有“陈氏二难”之称。工诗,善楷书。为一时名士领袖。有《孟晋斋诗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采茶、制茶人所寄予的深深同情。凤凰岭头茶的春芽稍展、香气微露,穿着青布裙子的采茶女手指修长而美丽。她们渡过山间流水潺潺的小沟与水溪,穿过蒙蒙大雾上山采茶去,到中午的时候她们才回来,可是采的茶却还不满筐啊!为了奉承朝廷,那些官员只会催促着发放公文,却不管茶山上的气温还比较低,春芽尚未完全舒展开放。经过微火烘烤后的成品茶,每一粒都像莲心一样,可是“上面”的人那知道我们百姓采茶、制茶的艰辛可比莲子心还要苦啊!虽说辛苦,但是一年之中,茶人们最盼望的还是春天,因为春茶会给当地茶人们的生活带来收获与希望…… 

乾隆十五年(1750),鄞籍史学家全祖望,对十二雷茶进行详尽考证,并亲临车厩岙造灶复制十二雷茶,进行了四明十二雷的“二次创业”,他所筑的茶灶,在他死后100多年还被写入县志。《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四  旧迹》有“十二雷茶灶  县西南六十里三女山石门,全祖望筑,题曰‘十二雷茶灶’。”并有《十二雷茶灶赋》传世,现全文抄录如下,旨在引玉。

十二雷茶灶赋

[清]全祖望

吾乡十二雷之茶其名曰“区茶”,又曰“白茶”, 首见于景迂先生之诗,而深宁居士述之,然未尝入贡也,元始贡之。王元恭曰:“以慈谿车厩岙中三女山、资国寺旁所出称绝品,冈山、开寿寺傍者次之,必以化安山中瀑泉蒸造,审择阳羡、武夷未能过焉。”顾诸公但言区茶之精,而不知早见于陆氏《茶经》。按陆氏云:“浙东以越中为上,生余姚瀑布泉,岭曰‘仙茗’。”盖实即明州三女山之物,特以余姚瀑布泉制之,遂误指耳。但十二雷者甚难致,而近日山人亦无识者。

嘉植沈沦甚为可叹。予自京师归,端居多暇,乃筑一廛于是山之石门,题曰“十二雷茶灶”。将俟春日,亲躬其窔奥而制之,因谋茶具甚备。《茶经》曰:是茶有二种,大者殊异,其即三女之种乎?予因乞灵于茶神以求其大者,先为赋之。 曰:

四明四面兮俱神宫,就中翠碣兮尤清空。

大兰峨峨兮称绝险,蜀冈旁峙兮分半峰。

其间剡湖则西兮蓝溪则东。

峰回溪转兮非人世,酿为嫩雪兮茸茸。

百七日兮寒食过,廿四番兮花信终。

二百八十峰兮土膏动,

一万八千丈兮云气浓。

时则小草兮珠圆,长条兮玉洁。

双韭兮梃生,三菁兮秀出。

青櫺兮吐丹,白附兮结实。

插珑鬆兮篁竿缠,缨络兮萝阙。

彼避世之奇人各分曹以登眺,蓋饱餐而有余。

薄烟火以不道,乃有茶仙经营茶灶,

爱兹茶山烟岚窈窕。

入精蓝兮偃息,登古墓兮踟蹰。

访旧文兮断碣,吊高僧兮遗书。

彼人代兮已远,恨宿莽兮成墟。

独新牙兮正茁,几弥望兮山居。

於是擷之、掇之、吹之、嘘之、蒸之、焙之、析之、 摅之

都蓝之,具於以储之。

彼近山之瀑泉,推化安为绝胜。

虽雪窦之飞湍,拜下风于锦镜。

致陆羽之传讹,喜孙因之可证。

来制良材以慰幽兴。

其相则屈兮曲兮如鱼钩兮,

其色则皎兮峭兮蔑视绀緅兮,

其数则六律六同兮正一周兮。

太白补陀未敢俦兮,大小晦之茶坑逊十筹兮。

昔茶户有编,茶场有使。

幸徐公兮惠民,罢榷租兮世祀。

胡降臣兮固宠,开贡使兮贻厉。

自元初兮经始,历明代兮未弛。

怪近世之稀逢,致消渴其何恃。

既麈鞅之可除,窃山棲以有志。

茶经一卷,茶寮数事。

比邻可睦,那須黄羊活眼。

盈瓯司命,是尝媚之不辱,炀之无坊。

倘稍存夫本色,为我和以老薑。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两处均为名茶,足与十二雷媲美。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因慕司马光而自号景迂。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苏轼以著述科荐之,元祐(1086~1094年)中以党籍放斥,客迁明州。后终于徽猷阁待制。说之工诗,善画山水,精《易传》。著有《儒言》《景迂生集》《晁氏客语》《易元星纪谱》等,创“景迂学派”。朱熹评“书与王安石、苏轼齐名”。他所处年代正是团茶最兴、白茶大行天下之时,写了不少有关茶的诗。他曾作《赠雷僧》诗三首,其一曰:“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便觉罗川风景好,为渠明日更重来。”并自注:“予点四明茶云‘直罗有此茶否’?答云‘官人来,则直罗有’。十二雷,是四明茶名”。诗中似乎颇为自豪地向客人展示了白茶十二雷茶。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宁波),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宝祐四年(1256)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所著《四明七观赋》有:“茗十二雷,采撷区萌”之句,记述了区茶的来源。

王元恭,字居敬,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至正六年(1340)任庆元路(今宁波)总管,编篡《至正四明续志》12卷以续补《延祐四明志》。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崎亭长,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旋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主讲蕺山.端溪书院,读书述终老。有《句余土音》《鲒崎亭集》《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质疑》等著述存世。

从上所引三位大儒的考证、结合全祖望的其它文述,可知十二雷茶是以采茶季节命名、白茶是以品种特性命名、区茶则取意园地栽培茶而非山上野生茶,实为一茶三名。.

赋四明贡物区茶

[清]全祖望

春风一夜度过三女峰,茶仙冉冉乘云下太空。

资国寺前云气何梦茸,其雷一十有二青葱葱。

明州之茶制以越州水,陆郎茶经所志尚朦胧。

大观以来白茶品第一,东溪指为瑞应良难逢。

社前火前雨前三品备,雀舌纤纤足醒春梦慵。

范家小子已充卖国牙,底事又贻慈水厉莫穷。

在昔蔡公生平如崇墉,大小龙团尚为笑口丛。

应怜石门车厩百里地,春来撷尽香芽山已童。

自从罢贡息民真慈慧,山中茶灶长与丹炉封。

山翁私此一枪一旗乐,化安飞瀑独自流溶溶。

此赋别具一格,一韵到底。题后自注:“元贡,范文虎进”。在“陆郎茶经”句后自注“《茶经》误以为余姚之产,不知三女峰在慈,而化安泉在姚,以是在泉制茶耳。”其中“范家小子已充卖国牙”以及上篇写到的“胡降臣兮固宠,开贡使兮贻厉”句,均是对南宋降元将领范文虎(?~约1305)的鄙视。结尾两句作者写了罢贡之后能在山居用化安飞瀑烹煮名茶的自在与快乐。

在全祖望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十二雷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很快此茶产地东扩至大隐(今属余姚市)与乌岩(今属海曙区横街镇)的相邻山区。一时竟相仿效,持续五十年后湮没。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林业局专家魏国梁先生点拔和支持下,反复查阅史料和实地考察,找到了三女山、开寿寺等遗迹,并在开寿寺遗址上方的虹岭村恢复创制了松针形的四明十二雷,1986年恢复生产,由宁波市林业局提出并拨款余姚市农工部王开荣为主创的“四明十二雷”,是继承原来采制方式和品质特基础上与新的加工工艺融为一体。四明十二雷与常茶不同,它茶无与伦也。外形分两类,龙井形或抱折卷曲形,色泽翠绿、镶金黄色块。汤色青翠明亮,香气高爽,滋味极鲜回甘,叶底现玉白色,嫩绿通道。氨基酸含量最高达9.1%~11.7%,创世界茶叶之最。茶色呈三奇:鲜叶呈乳白,干茶披金黄,叶底现玉白。该茶外形圆紧挺拔,锋苗毕露,纤秀似松针,色绿披白毫,冲泡后芽叶舒展似兰花苞初放,香高持久有兰韵,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鲜叶经过摊凉、杀青、揉捻、初烘、曲毫、烘干、提香等多道工艺流程,方为成品,所谓茶品有“三极”:汤极翠、叶极鲜、香极高。1988年成为宁波市级名茶,1990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膺浙江省茶叶学会首届头茶会二等奖。而今以车厩岙至河姆渡一带,新建成了规模较大的白茶生产基地,现河姆渡境内有注册茶企15家,已获QS认证的茶企10家,其中四家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2015年茶园总面积1742亩,茶叶总产量213吨,其中春茶164吨、夏茶36吨、秋茶13吨。2022年茶园总面积2150亩,其中有机茶及无公害茶园1558亩,占茶园面积的72.5%。茶叶总产量26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0吨以上。近年来已扩展到周边陸埠、大隐、慈城、横街等乡镇,也许这是历史的重演。

2024.3.23.重写

作者简介:赵伟伦 男 1943年生 余姚河姆渡镇罗江人,网名句章樵隐,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四明十二雷考-----赵伟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